任你博懂生活的城市自然也懂美食,泉州人巧用丰饶的山海食材资源,用心经营着生活里的每一餐饭食,酿制出了数不尽的美妙滋味,每每遇之,沉睡的味蕾都被唤醒,才下舌尖,又上心头。
因海而兴,向海而生,541公里的海岸线里贮藏了数量庞大的食材,品味这座城市自然要从“海”开始。在泉州人看来,海味的最佳状态在于“鲜”的保留,为了这一口新鲜食材,常不惜费时耗力来折腾一番,于是成就了海蛎煎的柔韧敦厚、回甘绵长,马鲛羹的香糯粘连、口感丰富,深沪水丸的爽口清脆、可口生津……如此清而不淡,又鲜而不俗,让人久食不厌。
在吃的法则里,泉州人看重风味,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钟意在天然之中品一味清逸。面线糊、卤面简单却可口,一碗面也能吃出好滋味;牛肉羹、红烧牛排香醇又滋补,氤氲热气里冒着期待与热情;肉粽、土笋冻、润饼,是地道一味,也正是最平实的日常。
而在一味“甜”里,也有着东南小城的风雅。花生汤、石花膏、贡糖、元宵圆……娴熟的纯手工技艺,甜得恰到好处,处处藏着泉州人对甜点的在意和精细,让人念念不忘,满心欣喜。
美食之味,在跨越千年的坚守和传承里历久弥新,又通通融在泉州人的三餐四季里,抚平人们内心的焦虑和孤意,也期待着远道而来的各地旅者们,来这烟火市井处,把“泉州”吃个明白!
每至清明、除夕等传统节令,泉州人喜吃润饼,若溯源之,此食俗可回溯至“春盘”,遗留至今,成为古时寒食节的遗风。润饼的用料自由,可依个人喜好,在劲道的饼皮里加入五花肉、海蛎、胡萝卜、高丽菜、嫩豆干等主料和芫荽、花生仁、海苔、豌豆等辅料,卷起即可食用,口感多层次,营养更丰富。
泉州人常常用一碗面线糊,来唤醒今日。烹制面线糊,汤是最为关键之处,在猪骨汤和海鲜汤汁熬成的汤头里放入精制面线,徐徐勾入淀粉,搅打至面线浮起,汤汁成糊状任你博,细腻不粘稠。食客再依喜好,加上醋肉、虾、小肠、海蛎、卤蛋等的配菜,洒上胡椒粉、当归酒提味,人未动,舌尖已翻山越岭。
泉州传统风味的肉粽选料讲究、配料多样,制作亦十分精细。选用上等糯米和粳米,加以红烧肉、虾米、卤蛋、香菇等配料,裹以竹叶,用细绳系紧,放入大骨高汤里烹煮,食之,糯而不烂,嫩而不腻。随着饮食口味的提升,干贝粽、红豆粽、鲍鱼粽等随之出现,且深获喜爱。
“正月十五吃元宵”,是自宋代传承下来的食俗,蕴含着团圆和满之意。泉州元宵圆别有风味,馅心是将炒熟的花生碎、芝麻碎、糖冬瓜、炸干葱头,拌入白糖、熟猪油后捏成的丸状,丸馅沾水后放在干糯米粉盘里滚动,如此反复,滚成大小适中后即可,吃起来皮嫩糯滑,过口难忘。
冬春之间,海蛎鲜美肥润,正是吃海蛎煎的好时节。海蛎煎在形质和火候上的把握很见功底,将海蛎、地瓜粉等拌成浆状,佐入味料,煎时,需一边添入老醋、地瓜酒等去腥,一边不断地翻搅,煎至金黄,香气已纵横,滑嫩的口感和鲜甜的味道不尽淋漓,成就了这道声名于外的闽南小吃。
一碗香甜生津的石花膏,是闽南最地道的冷饮。石花膏以富含藻胶和矿物质的石花草为原料,将石花草以文火熬煮,反复搅拌,直至石花浆变得黏稠,过滤出浆液,逐渐冷却凝固成透明清澈、富有弹性的石花膏状,食用时只需蜜水、糖水的调味,止渴解暑,清凉降火气。
依古法熬制而出的正宗牛肉羹,牛肉的醇厚鲜美融进了汤里,牛肉筋道爽口,汤汁浓稠鲜香,再撒上细细的姜丝芫荽,口感倍佳,能让人真正品尝到“羹”之美味,是冬日的补益佳品,吃上一碗,暖意顷刻间在胃中蔓生。
牛肉可补脾胃、益气血、强筋骨、消水肿,是一大养生食材,泉州人对牛肉的烹饪也十分独到。红烧牛排以牛肋骨为主材,调入咖喱、名贵药材等香料、味料,经烧、煨、焖等多道工序,达到味微辣、汁浓郁,肉质香滑,软嫩入味,让人食指大动。
闽南人家的厨房里时时飘散着诱人的醋肉香味,在醋肉的做法上每家各有其道,简言之,是以新鲜猪肉为主料,加入蒜、盐、味精、糖、老抽、料酒、醋等酱料,腌制后裹上地瓜粉,油炸至外表金黄,外酥里嫩,带着淡淡的醋香,可当零嘴、佐酒、下面、煮汤,吃法多样。
作为一道传统面点,满煎糕是许多人无法忘却的古早味。面粉、苏打粉、泡打粉等和成面团后摊在煎盘里烘烤,刷上一层花生仁、蔗糖为馅料,即烘制出满煎糕。刚出炉时,表皮酥脆,糕体松软,富有弹性,内似蜂窝,夹层香甜,花生香气在口中环绕,实在是满足。
闽南人自来对“菜头”(白萝卜)有所偏爱,菜头酸正是其中一道四季皆宜的小食。菜头酸制作简单,将白萝卜切片,稍加浸泡滤去苦水,依偏好加入糖、醋、凉白开腌制即可,随吃随取,口感爽脆,酸甜适中,有消食理气功效,是许多人最喜爱的夏日消暑“本土套餐”。
说起家乡味,自然少不了卤面这一地道美食。泉州卤面在卤汁的烹煮上别具匠心,在熬制的骨汤或肉汤里,调入沙茶、胡椒粉、糖、盐、鸡精等,加入香菇、猪肉等料煮透,再勾入地瓜粉芡,以增加香甜、滑润的口感,吃时将卤汁浇在面条上,味与形兼具,百吃不厌。
泉州人的午后常在一口茶一口蒜蓉枝的悠闲里度过。蒜蓉枝金黄醒目,形似麻花,但区别之处在于,蒜蓉枝出锅前会裹上一层糖和着蒜茸的糖霜,一入嘴,嘎嘣酥脆,蒜茸混合着油炸的面粉香,口感清新,食多也不油腻,是访亲馈友的送礼佳品。
端午节期间,闽南地区有煎䭔补天之习俗,用以敬奉神灵或祭祀屈原,猪油䭔便是“䭔”的一种。其做法讲究,需将麦粉、米粉或地瓜粉调制成糊状,稍加发酵后摊煎成饼状,口感甜糯,既有猪油的滑润,又有白糖和粳米的沙软,是一道深受喜爱的传统小食。
虽名为“鸡卷”,但原料中却无鸡肉,而是以五花肉、洋葱、马蹄、豆皮等精、细、鲜的材料为主,用油皮包起,加以油炸,外酥内嫩,入口又不失柔润,蘸上甜辣酱或醋,酸辣可口任你博,是最地道的泉州传统肴馔,也最让人欲罢不能。
浮粿在炸制时,选用新鲜海蛎、瘦肉腌制,使口感更加鲜嫩,再与本地地瓜粉、南瓜丝、包菜丝等材料和成浆状,盛于五角形模具里定型并放入油锅中,待浮粿从模具上脱落,浮在油锅上,呈金黄色时便可出锅了,皮薄而酥脆,内里弹而不黏,是最正宗的泉港味。
水煎包面皮上嫩下焦,汤汁浓厚,香而不腻。水煎包的用料扎实,且在咸肉馅基础上加入了甜花生馅,面皮中揉入了适量白砂糖,甜咸相配,又采用传统做法,融煮、蒸、煎于一体,兼得三者之妙,让煎包更具独特风味,令人垂涎欲滴。
泉州盛产芋头,对芋头的烹制也得心应手,芋泥便是一道常见的甜品。制作芋泥常选用槟榔芋,切去头尾后蒸透,碾成泥,直至细腻无渣便可进行炒泥,炒时需不断翻搅,可以加入冬瓜糖碎或桔冰末,淋上一层熟猪油,浓郁的香味四溢任你博,入口爽滑,独具传统风味。
考究的手艺、悠久的传承,让安海土笋冻一举成为闽南经典名吃。安海土笋冻的精髓之处在于熬制过程,海星虫放入清水中熬煮时,既要熬出胶质,又不能过于软烂,待冷却后便成形为水晶似的胶冻,鲜而不腥,清凉润滑,又具滋补美颜、清凉降火功效,老少皆宜,蘸上酱油、芥末等调料,更加回味无穷。
菜粿是闽南一带盛行的佐餐小食,安海菜粿以外表金黄酥脆,内馅又白又软而更受喜爱。它以米浆和萝卜泥做主料,搅拌均匀至呈半固态半液态,蒸熟成粿坯,切片后经油炸而成。入口后糯米的香与萝卜的甜交织着,十分美妙,是无法复制的传统味道。
不同于台湾甜品的芋圆,泉州传统芋圆更为硕大,且多有馅料。依古法,芋圆以用菜芋为佳,制作前将菜芋刨成丝,拌入地瓜粉,用五花猪肉、五香粉、虾米、葱做成内馅,包入芋丝泥中,慢火蒸熟后晶莹鲜嫩,柔脆而富有弹性,可佐以热汤,也可撒以花生糖末,都深受喜爱。
单闻其名,难以猜知其为何物,其实虎咬草是用一张圆形的空心饼皮包裹而成,上下端涂抹调味酱,中间夹置圆形花生糕、芫荽等,如此形状就像是张嘴吃草的虎头,也类似肉夹馍。吃时,香甜的花生糕融合酥脆的饼皮,让味蕾产生多重回味,是许多侨胞们念念不忘的家乡味。
这道流传了千百年的美味质朴却丰饶。大骨熬制的汤头、酸菜腌制的浇头,香浓鲜美,各家口味上的差别在于这酸菜的腌制,过酸过淡都会影响口感,再自行选择鱿鱼、醋肉、香菇、卤味等作配料,面条筋道,菜酸质脆,屡吃不爽,亦有开胃、助消化的效果。
地瓜粉团是由地瓜衍生而来的美食,各地的做法和口味略有不用,但通常是在地瓜粉内拌入花生、巴浪鱼、肉丝等馅料,荤素搭配,搅拌至黏稠状,再用汤匙或手团成小块投入沸腾的清汤里煮熟,口感扎实,软嫩滑溜又有嚼头,且营养均衡,真真是鲜美喷香。
崇武地处海滨,人们以海资食,鱼卷便是一款鱼制品。其将精选的马鲛、鳗鱼等海鱼用利刃去皮,剁碎揉搓成泥,加入盐、地瓜粉、鸡蛋清、碎猪肉、青葱等佐料,经发酵后搓卷成圆状体,蒸熟即可食用。咬一口,不见鱼肉,却吃得鱼香,滑嫩爽脆,是一道席上佳肴。
马鲛羹以新鲜马鲛鱼为原料,去骨取两面肉身,切成薄片,加入适量生抽、蒜泥等佐料,揉以地瓜粉,烹煮时,前后火候需细致把握,才能使鱼肉质嫩得恰到好处,使汤味鲜清香,口舌生津,百吃不腻。
湖头米粉以优质大米为原料,配用五阆山下天然矿泉水,经浸泡、磨浆、压干、水煮、碾压、制粉、焯粉、摊凉、晒干等多道繁琐工序精制而成。成品以白如晶莹、韧如胶簧、米香味纯正浓郁、百煮不烂等特点而名扬千里,更是被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咸笋包,则是安溪湖头的另一道名小吃。其以冬笋、五花肉、香菇、虾仁、海蛎干和葱等做馅,营养价值甚高,外皮则用糯米粉、白砂糖和紫菊揉成,做法复杂精细,皆依靠手工。蒸制后的咸笋包香气扑鼻,外皮甜而不粘,内馅咸香鲜美,诚为老少皆宜之佳品。
榜舍龟是一种以糯米、绿豆、白糖等材料精心制作,形状似龟的传统名点,已有三百余年的制作历史。因龟皮鲜嫩、龟馅酥松、清香,入口甘中略带冰凉,顿觉爽快,历来博得人们的喜爱,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华侨中素来享有盛誉。
白粬,是一道古早味的消夏佳品。其做工考究,需经洗、浸任你博、磨、挂、压、研、制片、蘸、摆、发酵等工序制作成质地洁白、大小形状类似银元的圆形,煮食时可先经冷水略浸,再放入沸水,口感更佳,入口爽滑,可随喜好搭配甜咸口味。
肉羹汤风味浓郁,肥瘦相间的猪前腿肉是首选食材,将肉切成薄片,以清水浸泡过后加入适量地瓜粉、木薯粉,肉和粉的配比也极讲究。煮时,将肉片滑入锅中,加入盐巴调味,片刻时间便可出锅,入口清甜鲜香,口感爽滑有嚼劲,口舌生津。
大肠羹,可称得上是与面线糊同受泉州人喜爱的经典早餐。番薯粉包裹住猪大肠切成的小块,待高汤煮沸后滑入,加入猪血等料,勾芡、撒上秘制调料,一碗热气氤氲的大肠羹自然而成。爽滑入口,汤不黏稠,口感脆嫩,嚼劲适中,满足着无数人的口腹之欢。
以祖传的百年良方立足,过饥草汤依古法采用民间传统中草药进行熬制,而汤头正是熬制的关键,以猪筒骨熬成的高汤,需经慢炖、过滤等一系列流程萃取出汤头,虽闻起来味道古怪,但口感甘甜且不油腻,有养胃健脾、助消化的功效,是德化人口口相传的家乡味道。
绿豆饼的选料和手艺都极为讲究,用精面粉和优质糖、猪油揉成饼皮,将上等绿豆煮烂磨成糊状,沉淀、滤水 、压干后,掺入白糖、香蕉油搅拌成豆馅,烘烤过后,饼皮酥脆、层层叠叠,馅料绵密、入口即溶,如此美妙的滋味常常治愈着那些远去他乡的泉州人。
香甜酥脆的涂门贡糖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细茶点,既保留了古老风味,又不乏现代口感。精良的制作手艺,让贡糖酥且入口即化,脆且不粘牙,有着其他贡糖无法比肩的口感,吸引着远道而来挑选伴手礼的旅客和侨胞们。
三合面,也称布袋炒面,制作时需将面粉微火焙炒至微黄,盛入盆中晾凉,捣散,加入白糖、葱头油、芝麻末一起混合,搅拌均匀后便完成了。食用时,取适量于碗中,用沸水冲调成糊,香甜味浓,入口即化,健脾补胃,是老少咸宜的特色美食。
因形状与闽南庙堂中用于占卜的信杯相似,故名“信杯饼”。以面粉、蔗糖为原材料,信杯饼软嫩香甜的秘诀在于多次手工发酵,仅培养酵母到发酵完成这道工序就需花费几天时间,再经人工和面、手动塑形、烘焙出炉,做出的饼酥脆不乏软糯,又带有甜味,口感不负期待。
泉州水丸以鱼肉为主要食材,是闽南地区传统的风味小吃,在闽南语中,“丸”与“圆”同音,具有圆满、圆融的寓意,因此成为闽南民间祭祀礼敬场合常用的食物,具有泉州民俗学研究的价值。而包心鱼丸简言之就是以鱼肉泥包猪肉馅,内馅为虾米细末与五花肉茸揉捏而成,烹煮时以高汤做底,入口鲜美细腻、柔润清脆,曾作为福建的代表菜,在1984年全国名菜评比中获得满分。
洛江双阳聚居着许多印尼归侨,至今仍承袭着印尼的饮食习惯,印尼千层糕正是当地久负盛名的一款特色糕点。配料时在粉浆里加入豆蔻、肉桂、丁香等香料,烤制时需一层一层烘烤,层次越多口感愈佳,清新香甜,细腻有弹性,常被用于是人们馈赠亲友、招待宾客的首选糕点。
石狮甜粿以质地软韧、清甜可口、吃法灵活而名闻海内外,其原料大冬糯米、白糖、蜜冬瓜、金橘、香料皆十分常见,但制作工序严谨,需经制粉、溶糖、混合、入盒、上蒸笼、脱模方能制成,形似满月,入口细嫩而不渗牙不粘齿,且易保存,让人赞不绝口。
闽南各地都喜食水丸,但论最正宗、最出名当属深沪水丸。深沪水丸选用最新鲜的鱼肉,刮成鱼泥,分次加入盐、水,再调入味精、硼砂、干淀粉拌成糊浆,挤出丸状以沸水汆熟后便可舀入猪骨汤中,稍佐以调料,鲜味被释放而出,水丸爽口清脆,令人食欲大振。
晋江深沪镇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名小吃,拳头母便是其中一道。优质的拳头母以猪瘦肉和猪肉筋为主材捣成肉泥,加入香菇丁、肥肉和炸葱头,用手掌攥成拳头形状,下到大骨汤里煮熟后,蘸上酱醋,香菇与肉味的香气相得益彰,可口生津,口齿留香,营养又健康。
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,晋江衙口村出品的花生皮色美艳、香脆可口。为保证上好品质,制作工序结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,蒸煮时严格调节火候和水温,晾晒至干而不冒油后密封贮藏,花生方能“白、香、甜、脆、入口无渣,食之不腻”,深受海内外市场青睐。
猪油粕在许多泉州人的记忆里占有一席,如今仍能寻得这一古早风味。猪油粕当天选材当天制作,猪肉剔肉皮、焯水,细切成薄片任你博,放入清水熬煮片刻后滑入热油锅中,炸至金黄色捞出,撒上五香、胡椒、辣椒等调料,继而装入压榨机挤出多余油脂,食之喷香生脆,食毕唇齿生香。
洪濑鸡爪,南安味道里最为人熟知的名号之一。秉承了百年传统的卤汤,以几十种名贵天然中草药材配制,经祖传古法与现代技术结合秘制而成,让质地饱满的鸡爪嫩中有脆、脆中有韧、香中带辣,醇香入骨,最解嘴馋,也是下酒佐食的绝佳搭配。
自清初传承至今已逾五百年,英都麻糍仍广受喜爱。但制作起来颇为费时费力,需反复地舂、揉、捣,才能让麻糍具弹牙、绵软的爽口之感。成品的麻糍色泽鲜白、滑韧透明,食用时再蘸裹花生芝麻粉、冰糖粉,入口柔韧微冰,香甜而悠长。
官桥豆干沿袭了百年的制作工艺,早已盛名在外。虽是小小一块,却需经精选黄豆、磨浆、煮浆、拉花、去水包布、包压、开布浸盐、捞干和吹风成品等数道特殊工序,如此制作而出的豆干硬而不烂,滋味饱满,煎、炒、煮、炖,都香韧可口。
外观晶莹剔透,质地软糯有弹性的桔红糕,制作过程也颇为独特。需将糯米同河沙一起焙炒,熟后再筛去砂子,将糯米磨成末,倒入糖浆里反复揉匀,再撒入少量金桔,搓揉成圆条状,切成细块,冷却即成糯滑可口、甜而不腻的桔红糕,食后有金桔味回甘,清甜爽口。
酥脆、松软、香甜的麻粩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老味道,融入了闽南的市井生活。制作时,需将糯米浸润磨细,加入去皮蒸熟的芋头,擀压成薄片晾干后切成酪胚,油炸后蘸上糖膏、花生粉末或芝麻粉末即为成品。品尝之余,齿颊生香,且不粘牙,深受欢迎。
金桔糖虽制作简单,但营养价值极高。以成熟山金豆为原料,去掉果核入淡盐水浸泡后加糖便可制成,闻之沁入肺腑,入口鲜嫩清甜,食后醇香呃逆,余味无穷,亦具有助消化、化痰止咳的药效。
永春香饼已有300余年的制作历史,是当地传统婚嫁礼饼。制作起来精巧细致,用精面粉、菜籽油、白砂糖搅拌后制成饼皮,金橘、冬瓜、葱头油、白砂糖制成馅料,皮与馅以1:3比例调和,保证皮薄馅多,酥松可口,口感上佳。
金黄色的外皮内,包裹着拌有白糖、蒜泥、黑芝麻的花生粉末,外观形似带花边的月牙,轻咬一口,香甜的花生馅伴随着酥脆的表皮落入口中,甜、脆、香一同弥散,让人抵挡不住一口一个的诱惑。
鱼签是獭窟岛村民们自制的鱼制品,做法简便,将精选纯鱼肉用机器磨碎成浆,加入地瓜粉、食盐、味精等,蒸熟、冷却,切成形晒干后即可食用,质甘味美,实为席上佳肴,更是入选了《福建地理标志传说》。